您的位置:首页 > 党团范文 > 党性分析 > 正文
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精品教案

【www.citswd.com--党性分析】

  教材分析

 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,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,说明"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"是"养树"的法则,并由此推论出"养人"的道理,指出为官治民不能"好烦其令",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、伤民的行为,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。

  教学目标

  1.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。

  2.积累"优、业、蕃、舒、顾"等文言实词的含义。

  3.归纳"虽、因、且、焉"等虚词的义项。

  4.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,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。

  5.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,顺应其天性,让其自由发展,少加入为干扰。

  教学重点

  1.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。

  2.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。

  3.掌握文章的主旨。

  教学难点

 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。

  教学设想

 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,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,教师作相机点拨。

  课时安排

  1课时

  预习资料

  文言语法现象举例

  (一)通假

 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(“蚤”通“早”)(4处)

  ⑵蚤缫而绪;蚤织而缕;字而幼孩;遂而鸡豚(“而”通“尔”,你们的)

  ⑶其实雠之(“雠”通“仇”,仇视)

  ⑷根拳而土易(“拳”通“蜷”,蜷曲)

  (二)古今异义

  ⑴故乡人号之“驼”(故,所以;乡,乡里)

  ⑵不抑耗其实而已(其,它们;实,果实)

  ⑶其实害之(其,那;实,实际上)

  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(长,管理;人,百姓)

  ⑸字而幼孩(字,抚育;而,你,你们)

  ⑹得养人术(养,治理;人,百姓)

  (三)一词多义

  ⑴虽:他植者虽窥伺效慕(即使,连词)

  虽曰爱之(虽然,连词)

  ⑵故:其土欲故(旧,形容词)

  故不我若也(所以,连词)

  ⑶实:早实以蕃(结果实,动词)

  不抑耗其实而已(果实,名词)

  其实害之(实际上,副词)

  ⑷若:其置也若弃(像,动词)

  若不过焉则不及(如果,连词)

  故不我若也(如,连词)

  ⑸然:隆然伏行(……的样子,助词)

  既然已(这样,副词)

  然吾居乡(然而,连词)

  ⑹病:病偻(害了……病,动词)

  故病且怠(困苦,形容词)

  ⑺者:有类橐驼者(的样子,助词)

  他植者则不然(的人,助词)

  则与吾业者(的职业,名词)

  ⑻以:以致其性焉尔(来,连词)

  早实以蕃(不译,连词)

  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(把,介词)

  ⑼而:鸣鼓而聚之(表承接,连词)

  字而幼孩(你,代词)

  旦视而暮抚(表并列,连词)

 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(表转折,连词)

  ⑽且:无不活,且硕茂(而且,连词)

 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(尚且、还,连词)

  故病且怠(既……又,表示并列关系,连词)

  ⑾业:驼业种树(以……为职业、从事于,动词)

  理,非吾业也(职业,名词)

  (三)词类活用

  1.名词作动词

  ⑴不知始何名(叫)

  ⑵病偻(生……病)

  ⑶名我固当(命名)

  ⑷蚤实以蕃(结果实)

  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(活得长久)

  ⑹其莳也,若子(抚育子女)

  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(用手指甲抓)

  ⑻传其事(记载)(《知识》H版归入“为动用法”,为……写传)

  ⑼其筑欲密(用杵捣)

  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(飧,吃晚饭;饔,吃早饭)

  ⑾故乡人号之“驼”(给……起诨名)

  2.动词作名词

  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(观赏游览的园林)

  ⑵或移徙(移栽的树)

  3.名词作状语

  ⑴旦视而暮抚(旦,在早上;暮,在晚上)

  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(一天天)

  4.使动用法

  ⑴非有能硕茂之也(硕,使……高大;茂,使……茂盛)

 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(蚤,通“早”,使早;蕃,使……多结果)

  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(使……繁多)

  ⑷而卒以祸(使……遭祸)

  ⑸遂而鸡豚(使……顺利地成长)

  ⑹鸣鼓而聚之(鸣,使……鸣响;聚,使……聚集)

 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(蕃,使……多;安,使……安定)

  5,意动用法

  驼业种树(以……为职业)

  6.为动用法

  ⑴其培之也(为……培土)

  ⑵忧之太勤(为……担忧)

  (四)句式

  1.判断句: “……也”式 理,非吾业也

  2.倒装句

  宾语前置

  ⑴故不我若也(“我若”,若我,如我)

  ⑵不知始何名(“何名”,名何,叫什么)

 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(“何以”,以何,用什么)

  ⑷吾又何能为哉(“何能为”,为何能,有什么本领)

  3、省略句

  以( )为官戒也(省宾语“之”指其事)

  教学步骤

  一、导语设计

  古人勤于植树,树木造福于古人。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,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。

  东晋陶渊明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,曾留下"萦萦窗下兰,密密堂前柳"的诗句。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流花溪时,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,"泰气桃栽一百根,春前为送流花村"就是生动的写照。素有"柳痴"称呼的柳宗元,被贬柳州刺史后,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,曾留有"柳州柳刺史,种树柳江边"的说法。

  他的散文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不仅对指导种树有科学价值,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。

  二、柳宗元简介

  柳宗元(773~819),字子厚,祖籍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永济县),世称"柳河东"。他出生于

  长安,少精敏而有文名,出入经史百子。21岁中进士,任秘书省校书郎。26岁第博学鸿词科,任集贤殿正字,博览群书,通观古今。贞元十七年(801)调任蓝田尉,得以了解世风民情。阪宗即位,他参与王任、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,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。改革失败后,被贬为邵州刺史,途中,改永州(今湖南零陵县)司马,前后长达十年之久。他寄情山水,交往佛释以遣苦闷,并关心现实,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。

  元和十年(815),被召入京,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,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。在柳州任上,他关心民痪,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,解民倒悬,深得民心。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,故又称"柳柳州"。(刘禹锡写反诗)

 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,也是著名的文学家。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,反对天命论。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,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,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,章法严谨,以杂文、寓言、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。

  三、解题

  本文名"传",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。郭囊驼种树的本事己不可考,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。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。中唐时期,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,"富者兼地数万亩,贫者无容足之居。"(陆赘《均节赋税恤百姓》)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,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,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宫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。据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载,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,竞相向朝廷进奉,加紧对下层的盘剥,于是"通津达道者税之,前蔬艺果者税之,死亡者税之",民不聊生。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。

  四、整体感知,理清思路

  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。

  明确:

  第1段,仿史传体例,介绍人物身世。

  第2段,转入正题,道出郭囊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。

  第3段,郭囊驼谈种树经验。

  第4段,在问答中将话题"移植"到政事上来。

  第5段,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。

  五、具体研习课文

  出示投影:

  1.文章是如何道出郭囊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?

  2.郭囊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?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?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?

  3.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?结果如何?

  4."问者"问"养树"后,提出了怎样的建议?

  5.郭豪驼是怎样评价、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?

  6.简析文中的对比、类比手法。

  学生思考、讨论后明确:

  1.作者先说囊驼种树为他带来的"际遇"一一一"争迎取养",再说他身手不凡。说欢迎他的人,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。一是搞观赏游玩的(精神方面),一是种树卖果的(物质方面)。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,因而暗示出囊驼技术的全面。说他技艺高超,点出了两个方面。一是他种的树不怕"移修",有"树挪活"的神奇;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,校繁叶茂,早熟多果。最后用咆植者虽窥伺效慕,莫能如也"点染一笔,更增加玄妙气氛。

  2.郭囊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:"凡植才木之性,其本欲舒'其士培音欲平,其土如故,其筑欲密。其商也若子。顺应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,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,因而收到"天者全而其性得"的理想效果。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,"吾不害其长而已,非有能硕茂之也;不抑耗其实而已,非有能早而蕃之也。"

  3.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,种树时"根拳而土易,其培之也,若不过焉则不及"。因

  此遭致"木之性日以离"的恶果。

  4."问者"问"养树"后,提出了"以子之道,移之官理"的建议。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。

  5.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:"好烦其令,若甚怜焉,而卒以祸"。接着用铺陈的手法,把"吏治不善"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,加以典型化,且有言有行,刻画细致入微,入木三分。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,驱使人民劳作,一连用了两个"尔",五个"而"和七个动词,把俗吏来乡,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。

  6.本文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写法。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,显现事物的差别,加强说理的力度,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。本文中的对比,有叙事性的,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;有论述性的,如郭囊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"他植者"的批评。类比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,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,来强化表达效果。本文先谈"养树飞后论"养人",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,互相补充。

  六、探究阅读

  结合"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"谈谈儿童教育。

  说法参考: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。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,

  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,不能太过或不及,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战害儿童身心的发展。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,即"顺木之天以致其性",不能摆苗助长,也不能恨铁不成钢,动辄体罚。

  七、课文总结

 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,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。文章用"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"的养树方法。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。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,提出宽简为政,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。

  (板书):郭橐驼———对比——— “他植者”

  种树技艺、种树态度和方法

  (板书)他植者——————(类比)—————— 为官者

 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

  “爱之太殷,忧之太勤”: “长人者好烦其令”:

  “旦视而暮抚”“爪其肤”“摇其本”。 “旦暮吏来而呼”“鸣鼓”“击木”。

  “木之性日以离”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“病且怠”

  (板书)养树术—————— (类比)——————养人术

  “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” 顺民之天,以致民之性

  “其莳也若子” 要爱护老百姓

  “其置也若弃”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dangtuanfanwen/424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