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总结报告 > 学习总结 > 正文

《伤仲永》 教案

【www.citswd.com--学习总结】

《伤仲永》  教案 教学目标:1、熟读课文,把握课文主要内容。 2、掌握常用文言词语,翻译课文。    3、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,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重点:1、掌握重点文言词语,翻译课文。   2、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导入新课:   1、教师讲一个“年级死囚犯,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”的故事。   2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? 二、作家作品简介: 1、本文选用《临川先生文集》。作者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江西临川人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做官后,向朝廷上万言书,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。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,取得一定成就。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,他两次被害。晚年封为荆国公,谥号“文”。著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王文公文集》,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。 2.题解:本文用“伤”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。“伤”是哀伤,良传的意思,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,“泯然众人”的哀伤,惋惜之情。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,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。叙述是基础,阐明道理是核心。 三、整体感知:  1、齐读课文,解决以下问题 (1)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? 各有什么特点?课文是怎样叙述的? 三个阶段:①童年时期,才思敏捷.天赋极高,如五岁时就\啼哭求之\。\书诗为名\,\指物作诗立就\,\文理可观\等。②少年时期,才思衰退,大不如前,\不能称前时之闻\。③青年时期。才思平庸,与众无异,\泯然众人矣\。 (2)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? 作者是怎样看的? 原因是\其父利共然\,\不使学\,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。荒废其学业,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。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\受于人者不至\。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,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,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。 (3)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?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。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。 2、学完本文,你有何感想? 学生自由谈感想,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,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,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。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,中心明确,语言流畅即可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,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,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,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。 四、齐读课文,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。 1.在选材组材上,\见\\闻\交织,详略有序。理解:课文采用\闻\、\见\、\闻\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,真实可信,有说服力。详写第一个片断,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,是可塑之才,有发展潜力,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,突出\伤\的前提,写其父贪利之举,点明\伤\的原因;略写后两个片断,引人深思,点明\伤\的内容。这样处理,内容集中而意旨明。 2.在语言表达上,用词洗炼、生动。可从两方面体会:①用词的精当传神。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\啼求之\,-个\啼\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;\忽\\即\\立\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、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;\环谒\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、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。②从全篇来看,行文也是笔墨极省,既高度概叙,以至难以再删一字,同时也富于文采,描写细腻,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。 五、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,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,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。前两段叙事,最后一段议论。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,而略写此后的情况,先抑后扬,对比鲜明,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;然后就事说理,提出作者的见解,画龙点睛,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。 五、布置作业:练习册  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zongjiebaogao/400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