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党团范文 > 民情日记 > 正文

一包花生日记

【www.citswd.com--民情日记】

  金秋时节,几位朋友茶叙,友人邹君是退休外科医生,继前几年之后,今年他又带来了一小包花生供大家品尝。花生用一张手绢包着,外面套个塑料袋,煞是郑重其事。其实花生除了饱满匀净,无滥籽阴籽外,并无什么特别之处。我们不禁问所从何来。

  他给我们讲了一件事——

  那是26年前的一天,两位青年农民来到邹君的诊室,从衣着不难判断是穷困人家,他们是兄弟俩,哥哥让弟弟在外面坐着,先单独向邹君诉说了遭遇的不幸,他们父母早亡,兄弟俩相依为命苦苦挣扎到20多岁,弟弟患病对他们艰难的生活,无疑是雪上加霜,他带着弟弟四处求医,昨天才从别的医院出来,医院诊断结果是胃癌,医生要他回家给弟弟吃好点,说病人活不过中秋节了。这话如晴天霹雳,对他打击之沉重不言而喻,他没有把这事告诉弟弟,独自承受着,虽然弟弟已被“判了死刑”,但他仍不甘心,又来到这里医治,他恳求邹君救救他的弟弟,男儿有泪不轻弹,说到这里,他已泣不成声。看得出,这是个被艰难沉重的生活担子锻炼得很坚强的汉子,却因为弟弟痛苦万分。邹君无法拒绝,心想哪怕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,从死神手中夺回病人的生命。

  邹君经过对病人的认真检查,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,决定收下这个病人,并于次日做手术切除,治疗和用药都尽量做到节省,结果手术很成功,不久病人就出院了。

  从这个病例中,邹君得到了受用终生的教益,他认识到:所谓爱心具体到一个医生,就是要关怀、体谅病人;诊病要认真仔细,治疗要一丝不苟;尤其是下结论不能草率要三思而后行。这些年来,他正是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,他的医德、医术在患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,与许多患者因病成友。

  斗转星移,时过境迁,邹君50多年从医生涯中,这样的病案远不止几桩,此事他已淡忘,对病人的容貌已不复记忆。

  几年前的一天,邹君下班回家,两个年过半百的农民在门卫室等候他,他已不认识这两人,来人却认得他,原来是当年找他治病的兄弟俩。弟弟告诉邹君,那年做了手术后,身体渐渐恢复,后来又能干农活了,这样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节,每个中秋节他们都会想到邹医生,都想来看救命恩人,但农村穷不好意思空手来,现在农村经济情况好了特地来看望。邹君颇为感动,把兄弟俩接到家里,两人拿出一叠钞票和带来的一袋花生,盛情难却,邹君退回了钱,留下了花生,后来给兄弟俩带了一盒月饼和一罐螺旋藻营养粉,并送到车站给买了车票。分别时邹君说:欢迎再来,但不要带什么,实在要带,带来一点儿自家种的花生就可以了。双方达成共识。

  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的中国传统读书人,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,悬壶济世是他们人生道路可选的“第二志愿”。医乃仁术,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”,提倡的是互相亲爱,“汎爱众而亲仁”……尽管由于医生个人素质、品格不尽相同,难免有所差异,但既然选择了以仁术为业,就应该恪守“仁术”起码的要求,对患者一视同仁,汎爱众病人,并以此为自律和他律的规范。这其实与我们耳熟能详的“为人民服务”、“救死扶伤”异曲同工,并无二致,所以医生和患者互相亲爱,互相尊重、信任,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儿。

  如今医患矛盾尖锐,社会对医药诟病甚多,老百姓看不起病,抱怨“医院门大开,有病无钱莫进来”等等,恐怕是将针对少数富翁的特殊医疗、VIP病房、高价药物之类,泛化至国民大众,以致老百姓不堪医药重负,成为“看病、上学、住房”三大难之一;或曰,时下是市场经济,可别忘了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看来问题出在这个“道”字上了。

  其实何止医生这一行,不论是干什么,都不可以无“道”。难道不是吗?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dangtuanfanwen/35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