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总结报告 > 活动总结 > 正文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精选六篇

【www.citswd.com--活动总结】

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所以作为教育者们,也该有计划的来带领同学们学习!让学生们逐步成长!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精选六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1

  一、寓教于"趣",使学生爱读书

  爱因斯坦说过:"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"。因此,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,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,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。

  1、树立榜样。榜样的作用很大,孩子的模仿性强,根据学生敬佩英雄、崇拜名人的特点,我经常将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,鼓励他们热爱书籍,从书中汲取知识。平时,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、叶圣陶、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,这种名人"效应"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。

  2、以身作则。课外时间,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,一起诵读古诗,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。阅读时,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、趣味和欢乐之情,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,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,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,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。

  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,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:阅读非常有趣。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,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。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,还将伴随整个人生。

  3、随机指导。在课堂上,随机树立典范,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;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,教师应激励表扬,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。

  二、寓教于法,使学生会读书

 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,要以课内带课外,课外促课内的方法,课内学方法,课外求发展。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,且题材丰富,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,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。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,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,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:

  1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。根据不同年级,提出不同要求。低年级摘抄词句、仿句联习;中年级摘录佳句、精彩片断、名人名言等;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,写读后感,养成"不动笔墨不读书"的良好习惯。

  2、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。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:"不同之书,区别对待。应读之书宜缓宜熟;应阅之书宜速宜多。阅书如攻城,轻骑剽悍,所向无前。"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,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、略读、浏览"三读"法。

  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读,一句一句的理解,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,做上记号,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,弄懂了在继续读;略读就是速度较快,常常一目几行,意在了解大概内容;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,主要用来浏览报纸、搜集信息资料,常常只看看标题。阅读初期,一般以精读为主,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,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,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。

  3、指导学生进行仿句、仿段、仿篇的练习。如阅读介结竹子文章,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,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,或为文章内容的"空白"处作扩充、填补,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,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。

  三、寓教于活动,使学生读好书

  增加阅读量,提倡少做题、多读书,这已是共识。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,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、疲劳,以致昏昏欲睡,应该巧妙,寓教于活动中,醉翁之意不在酒,旨在"哄"他们读好书。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2

  1941年叶圣陶在《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》中对“读整本的书”,提到“把整本书做主体,把单篇短章做辅佐”。2011年出版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(修订稿)在教学建议部分,指出: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,扩大阅读面,增加阅读量,提倡少做题,多读书,好读书,读好书,读整本书,并且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,其中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。可见,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。

 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篇文章阅读,不仅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,而且要通过人物形象品析,生动情节感受,表达方法挖掘,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,不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,进而丰富语言文字积累,还能够锻炼思维能力,丰富情感体验。中年段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同于低年段的学生,除了大致了解内容之外,更重要的是品味优美词句,把握书籍整体结构,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,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、年龄特点、兴趣爱好挑选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,适时指导学生阅读,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
  一、精心设计导读课,激发兴趣

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培养,重在激发兴趣,但有些书的前面几部分,并不是很吸引孩子的眼球。孩子的阅读兴趣、注意力,又是有时限的,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,很可能在前面那几页平淡无味的阅读中渐渐消退,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。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,教师都应该具备阅读指导的能力,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走进阅读。所以,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,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课。

  1.欣赏书的封面

  书籍封面的插图往往能反映书中的一些内容,引导学生根据封面上的插图展开想象,猜测书中的内容,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。以《奇迹花园》这本书为例。故事中的飞翔的房子、蛤蟆先生、黑猫几凡、旅行的树出现在封面当中,色彩柔和,温馨、梦幻。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,大胆猜测书中内容,介绍他们认识的过程,然后引导学生到书中去验证他们的猜测。

  2.读读书的目录

  阅读整本书之前,学生认真读一读目录,不仅可以让他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,还可以在引导学生根据目录大胆想象每一章节的内容,交流疑惑的同时,激发阅读兴趣。如《草房子》这本书,题目新颖、简洁,学生读题之后,兴味盎然,对故事内容充满期待。

  3.品味精彩片段

  在学生还没有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时,教师挑选精彩的片段,和学生一起欣赏,或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,或是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,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细腻,想法设法激起阅读欲望,让学生在满怀期待中走进阅读。

  二、明确阅读方法,培养习惯

  1.摘抄法

  不动笔墨不读书。在整本书阅读时,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词句。只是读一遍,收效甚微,老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好词美句积累本,摘抄一些生动形象的词,一些比喻句、拟人句、夸张句等,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。利用早读,找来温习,这对他们积累运用语言文字,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。

  2.批注法

  列宁酷爱读书,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、注释和心得体会,有时还在书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。他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,非常认真地对待,从不草率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,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,遇到喜欢的词语可以圈出来;遇到喜欢的片段可以划下来;遇到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下感受;遇到不解的地方可以记下疑惑,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做批注的好习惯。

  3.背诵法

  “背诵是积累知识,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。”所以要经常引导、督促学生背诵积累的好词美句,通过朗读比赛精、彩片段背诵比赛等活动,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

  4.剪贴法

  在枯燥乏味的摘抄、背诵之余,运用这种耳目一新的“剪贴”方式,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、喜欢的内容或图画,剪下来贴到积累本上,不管怎么贴都可以,还可以在旁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。学生在读一读、剪一剪、贴一贴、画一画中,既获取了知识,又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,就有可能在这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中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。

  5.精读、泛读结合法

  曾国藩说;“不同之书,区别对待,应读之书宜缓宜熟;应用之书宜速宜多。阅书如攻城,轻骑剽悍,所向无前。”读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:精读和泛读,而整本书的阅读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。在读到一些优美词句,或是有所感触、不理解的地方,可采用精读的方式,细细品味;在读到某一章节,想要了解故事主要内容,或是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,可采用泛读的方式。

  三、定期一节阅读分享课,检验效果

  学生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,就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地去读了吗?当然不是的?此时老师应时常在一旁“指路”,担任“解说员”,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,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,保持他们对阅读的热情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,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。”因此,教师应定期精心设计一节阅读分享课,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。分享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,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。活动的形式力求多样,可以是评比读书卡、词句积累,可以是美句朗读,可以是讲故事大赛,还可以是知识竞赛。分享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,保持阅读的热情,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。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知识竞答问题,不能随意而为,过于肤浅。问题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、情节、场面、人物、思想等细节,谈论修辞和优美词句的运用,谈论人物情感如何借用语言文字表达,谈论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,谈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,谈论自己是怎样阅读的等等。

  四、实行阅读积分制,保持热情

  除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分享课外,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积分卡,针对学生的情感朗读、知识竞答、故事大赛、读书笔记展示、手抄报张贴等方面的表现,给予相应的分值。一个月或半学期一评比,给予分值较高的学生不同级别的奖励,并授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“朗读小能手”、“优秀小读者”、“阅读之星”等荣誉称号。总而言之,教师应灵活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,保持他们阅读的热情,激发他们爱读书的情感,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猎取知识,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
  培根说:“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,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。”要走进这最高尚的境界,就需有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的毅力,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指导、督促孩子课外阅读,为孩子搭建一个阅读梯子,让孩子不断攀登……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3

《如果我是一本书》是一本关于书的书,讲了这本书有那么多的“想”和“不想”。

这本书的句式有“我会”、“我希望”、“我愿意”、“我不希望”、“我不想”、“我不愿意”……等。其中,我很喜欢的一句是“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最希望听到有人说,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。”想想自己,我就很喜欢看书,正是因为读的书多,我的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升。我还喜欢“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希望你畅游其中,去探寻未知的宝藏。”这句话,对我来说,知识就是宝藏,它能充实我们的头脑,让我们考上名牌大学,干一番好事业,为祖国添砖加瓦。

亲爱的小伙伴,如果你是一本书,你将会是怎样?如果你再问我,我会自豪地说:

“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会带着人们去遨游世界。

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不想一生只在书架上默默地站着。

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会给你的问题带来许多答案。

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希望你把我的知识牢牢地记住。

如果我是一本书,我希望你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段时间!”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4

一个没有人书写,也没有人阅读的世界,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?

在我第一眼看到书名字的时候,就被迷住了,这其实是一部科幻小说。

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,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,人们忘记了从前,也看不到未来。书籍消失了,每个人依靠新奇的科技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,没有希望,没有爱,完全处在一个幻想的美好的世界里,这样的生活,这样的人类,有何意义?用现在的话来说,只不过是做白日梦罢了,你永远也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。而就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,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。

憨头,一个十二岁男孩,患有癫痫病,从小便被父母遗弃。由于生活环境所迫,他沦为街头混混,但是,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,始终充满着爱。

莱特,废墟中仅存的作家。他始终坚信书写可以唤起人没对于美好世界的记忆,帮助人类走出困境。

拉娜雅,基因改良人,一位美少女,就是和憨头的一次遇险,一次机缘,使她走进了普通人的心灵世界。

为了拯救憨豆生患重病的妹妹豆豆,憨头,莱特,拉娜雅和一个只会说“巧克力”的五岁男孩小脸,一起行动了起来,经历了种种困难,终于让豆豆恢复了健康。可是莱特却成为了理想的殉道者。为了完成莱特的遗愿,憨头写下了宇宙最后一本书。

这本书,让我心里觉得,只要有希望,信心还有勇气,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。同时,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:人类都需要通过书写和阅读来传递美好,传播爱,书写和阅读应当与人类同在!是的,无论是书写,还是阅读,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,我感觉它们就像是我们每天必须干的事情,通过书写,你可以把自己的感情传递出去。而通过阅读,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感情、故事,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身。

而在故事的最后,拉娜雅回到了自己的国家,传递给憨头一句话“未来属于我们”,是呀,未来属于我们,只要我们共同打造这个美好家园,心中充满希望,充满爱,未来一定是最美好的!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5

  少年的时候,喜欢读小说,喜欢读故事,觉得那些比较有趣味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,对经典的深入,越来越体会到,要读书,就应该读经典,起码要以经典为主。

  因为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,那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考验的,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,可谓字字珠玑,句句经典,没有一句废话,没有一个多余的字。经典是百读不厌,越读越有味道,每读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,这才叫博大精深,奥妙无穷。而那些普通的小说、杂志、诗歌、散文等等,看一遍就可以了,再看就索然无味了。

  在儒家来说,最重要的经典,莫过于四书五经,四书五经之中,我们最熟悉的,那就首推《论语》。《论语》这部著作,可以说是一部格言集,非常适合现在人读。现在生活节奏快,比较忙碌,那就可以每天读一句《论语》,这个总是能做到的。

  今天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句格言,也是末学感受最深的一句:

  子曰: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则远怨矣。——《论语.卫灵公第十五》

  这一句话,只要我们能够用心领悟,认真学习,足可以受用一生!

  李炳南老先生在《论语讲要》里面说,这句话里的“躬自厚”,应该是“躬自责厚”,这个“责”字被省略掉了,如果加上这个字,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

  那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呢?如果我们对自己从重地责备,而对待别人轻轻地责备,这样就会远离他人的怨恨。

  这个意思不难懂,用现在经常讲的话说就是: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。不仅仅当领导的要这样做,即使是一个普通人,也应该这样做,也要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,只有这样,别人才愿意亲近你,才会佩服你。

  责是责备,厚是厚道。这个不能只在表面上做功夫,要发自内心深处,真正认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,自己没有尽到本分;真正愿意承担全部的责任,全部的错误,都在我这里,不在别人那里。就像汤王说的那样:

  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

  什么意思呢?如果我犯了错误,不要牵连天下的百姓;如果百姓犯了错,那就都由我一个人承担。这才叫厚道,这才叫担当。这是厚道到极处,薄责到极处了,怎么还会轻易责备别人?别人怎么还会有怨言?

  其实无论是帝王、圣人,当领导的,还是普通百姓,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,那我们的家庭的就会幸福,社会就会和谐了。

  以前跟老婆经常吵架,经过深刻的反省和总结,其实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句话。

  以前自己犯了错,总是打马虎眼,敷衍了事,而看到别人犯了错,就不依不饶,喋喋不休。正好跟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相反,对自己责备很轻,对别人责备很重。所以就很容易招到家人怨恨,很容易发生口角,闹矛盾,闹了很多年,还总以为都是别人的错。直到读了这句话,才恍然大悟,如梦方醒,原来都是自己的错,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造成的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6

  目前,在语文教学中“整本书阅读”越来越受关注。读整本书并非当代人的创意,20世纪前期,就有学者提出,要读整部书,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。

  语文课文里所收的,选文之中入选的,都是单篇短什,没有长篇巨著。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就足够了。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,应用这些经验,自己去读长篇巨著,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,这就是“略读”。就教学而言,精读是主体,略读只是补充;但是就效果而言,精读是准备,略读才是应用。下面讲一下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方法及策略,供参考。

  1、序目指导

  读书先看序文,是一种好习惯。

  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,先看一遍,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;然后阅读全书,就不至于茫无头绪。

  属于作者的序文,若是说明本书的作意、取材、组织等项的,那无异于“编辑大意”“编辑例言”,借此可以知道本书的规模,自属非常重要。

 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较长的序文,其内容并不是本文的提要,却是阅读本文的准备知识,犹如津梁或门径,必须通过这一关才可以涉及本文,那就是“导言”的性质,重要程度也高。

  属于编订者或作者师友所作的序文,若是说明编订的方法,指出全书的要旨,评论全书的得失的,都与了解全书直接有关,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说的作者自序之下。

  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,也具有提要的性质。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。

  2、参考书籍指导

  参考书籍,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,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,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。

  一般学生读书,往往连字典词典也懒得翻,更不用说跑进图书室去查阅有关书籍了。这种“读书不求甚解”的态度,平时未尝不可马虎过去;但是这就成了终身的病根,将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益处;若做专门研究工作,更难有满意的成就。所以,利用参考书籍的习惯,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。精读方面要多多参考,略读方面还是要多多参考。

  国文课内指导参考书籍,当然不能如专家做研究工作一样,搜罗务求广博,凡有一语—条用得到的材料都舍不得放弃,开列个很长的书目。第一须顾到学生的能力。参考书籍用来帮助理解本书,若比本书艰深,非学生能力所能利用,虽属重要,也只得放弃。

  3、阅读方法指导

  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,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。

  其他功课的阅读都只须顾到书籍的内容。国文功课训练阅读,就须内容形式兼顾,并且不把内容形式分开来研究,而认为不可分割的两方面。经过了国文功课方面的训练,再去阅读其他功课的书籍,眼力自也增高。认清了这一层,对于选定的略读书籍自必一律作写作技术的研究。

  有些书籍,阅读它的目的在从中吸收知识,增加自身的经验;那就须运用思考与判断,认清全书的要点,不歪曲也不遗漏,才得如愿。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,自必从记忆入手。记忆的对象若是阅读之后看出来的要点,因它条理清楚,理解较容易。

  小说

  小说或剧本,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。其实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,故事仅是迹象,凭着那迹象,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,那些才是精魂。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,专取迹象,抛弃精魂,决非正当方法。在国文课内,要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,尤其不应如此。

  初学者还没有素养,一时无从着手;全仗教师给他们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,渐渐引他们入门。穿凿附会固然要不得,粗疏忽略同样要不得。凭着故事的情节,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,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通,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。

  有些学生喜欢看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,教他们不要看,他们虽然答应了,一转身还是偷偷地看。这由于没有学得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,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的缘故。他们如果得到适当的暗示与指导,渐渐有了素养,就会觉得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在故事之外没有东西,经不起咀嚼;不待他人禁戒,自然就不喜欢看了。——这可以说是消极方面的效益。

  诗集

  诗集,若是个人的专集,按写作年月,其次看诗人意境的放大或转换,风格的确立或变易,是一种读法。按题材归类,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,如何发抒,又是一种读法。按体式归类,比较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,倾吐诗心,又是一种读法。

  所读的若是总集,也可应用类似前说的方法,发现各代诗人取材的异同,风格的演变,比较各家各派意境的浅深,抒写的技巧;探讨各种体式如何与内容相应,如何去旧而谋新:这些都是研究的事,惟有经过这样研究,才可以享受诗歌。

  4、问题和笔记指导

  无论阅读何种书籍,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,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,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,总得认清几个问题——也可以叫作题目。如读一个人的传记,这个人的学问、事业怎样呢?或读一处地方游记,那地方的自然环境、社会情形怎样呢?都是最浅近的例子。心中存在着这些问题或题目,阅读就有了标的,辨识就有了头绪。

  善于读书的人,一边读下去,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,作为阅读的标的,辨识的头绪,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,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。教学生略读,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;但是学习习惯未成,功力未到,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,只随随便便地胡读一阵了事,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。

  对于一部书,可提出的问题或题目,往往如前面说的,难以说尽。提得太深了,学生无力应付;提得太多了,学生又无暇兼顾。因此,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,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自修时间。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,不只教他们“神游冥想”,以求解答;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,就是序目、注释、批评及其他参考书。在教师揭示之外,学生如能自己提出,当然大可奖励。但是提得有无价值,得当不得当,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。为养成学生的互助习惯与切磋精神起见,也可分组研究;令每组解答一个问题或题目,到上课时候报告给大家知道,再听同学与教师的批判。

  说起笔记,现在一般学生似乎还不很明白它的作用;只因教师吩咐要作笔记,他们就在空白本子胡乱写上一些文字交卷。这种观念必须纠正。要让他们认清,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,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。

  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: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;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——说得堂皇一点,就是“读书报告”或“研究报告”。对于初学,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;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,每抄一条,每写一段,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。这样成了习惯,终身写作读书笔记,便将受用无穷,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,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。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,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;有了准备,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,或临时信口乱说了。

  5、判定成绩

  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,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,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;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。完全达到了标准,成绩很好,固然可喜;如果达不到标准,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,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——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,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,学习上有疏漏?——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,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,能接近于标准。一般指导自然越完善越好,对于资质较差,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,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。总之,教师在指导方面多尽一份力,无论优等的次等的学生必可在阅读方面多得一分成绩。单是考查,给分数,填表格,没有多大意义。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,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,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。

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怎么写 整本书阅读教研的活动总结与反思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zongjiebaogao/1444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