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热门资讯 > 正文

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读后感

【www.citswd.com--热门资讯】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讲述一个有故事的人,一个讲故事的人,一个研究故事的人。他不断在教育实践中‘种植’故事,又在不断种植中收获着教育的美好。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读后感,欢迎阅读参考!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读后感1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是“觉者为师”系列的第四本,主要记录了王维申老师利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,形成教育理念的实践历程。在自序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“故事的魅力就在于,他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,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。”

  这本书勾勒出了王维审老师对“叙事教育”的基本主张。王维审老师用“叙事者”成员和团队的鲜活案例阐述了,教师如何将故事融入班会和家长会,如何用故事开发课程,如何用故事丰盈课堂,如何在叙事中走向专业成长等。它让我对叙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叙事教育对教育工作的有着重要意义,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,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。也就是说,叙事教育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、教育教学事件、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,发掘与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、事件、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、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,从而探讨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。

  叙事,通俗的说就是讲故事,讲述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故事。这些故事是真实的、完整的,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意义,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教育叙事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,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,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,更加贴近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。它以实践—反思—叙述—再实践的操作方式,有效的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、认识自我、提高自我,并在参与述说和交流分享中,推动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。

  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“促进人的自觉成长”,包括教师的生命成长和学生的生命成长。由此引发的一些叙事德育活动,比如,“我喜欢你”叙事教育课程,根据被表达人的不同,分为教师篇、学生篇,让师生在讲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,彼此走进内心,唤醒美好、善良和自尊意识。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为载体,为触动学生的心灵,引发良好的教育契机创造了条件。

  王老师在书中描写或引用了上千个或清浅或深刻的故事,每个故事之后都有对于教育的反思和归纳。让我们紧跟王老师的脚步,在教育生活中发现故事,记录故事,分享故事,运用故事吧,让更多美好的改变发生!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读后感2

 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,轻柔,细腻,像极了春天的雨。夏夜,如此清凉,实属难得,让人不忍睡去。轻轻合上书本,捧于手心,再呆呆、细细地端详一番,心中升腾出一股温暖。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是王维审老师“觉者为师”系列图书中的第四本,主要记录了王老师用故事“经营”教育、“改造”教育的实践以及从“教育叙事”到“叙事教育”的探索,直至提出“叙事教育”的基本理念与教育主张。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相比前面的三本,理论性更强,读起来更像是“论文”。但王老师用他最擅长的方式,将一个个精巧的故事妥善安放,让人读起来感觉专业、高大上的同时而又亲切、接地气。

  读书时我很喜欢读“自序”与“后记”。甚至拿到一本书,先去找一找有没有,如果有,先畅快地读完再说。王老师的四本书,每一本都有自序和后记。可见王老师对他的著作极为珍视,倾注了深厚的感情。每每读来,仿佛不是在阅读相距甚远的陌生人,而是听一位老朋友诉说心里的话,舒缓,安静,让人感动,充满正能量。

  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一书中,王老师没有给后记取名字,但我却深深喜欢这一篇。王老师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长路程,但每一个熟知、热爱他作品的读者都能够从这“简短”中读出“厚重”。而后记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——认真,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感触。

  认真地为别人而活

  王老师曾经将职业的成功仅仅囿于某次班级集体活动被领导表扬,某次考试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或是某次评比排在了年级前列……他曾将此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全部追求。我也曾经这样,甚至现在还是这样……

  很多时候,组织一些班集体活动,考虑最多的,不是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和兴趣所在,而是领导的意向和趣味;为的也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,而是得到个好名次或者一纸荣誉。带着这样的心态组织活动,只剩心浮气躁,既感受不到活动的乐趣,也无法实现学生的成长。对于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,也是值得怀疑的。究竟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和未来还是成绩对于自己“前途”的影响?如果是前者,那是学生的幸运也是老师的幸运——一群单纯的孩子遇见了一位美好的老师,难道不是彼此的幸运吗?如果是后者,那很有可能会发生一些“悲剧”——一群单纯的孩子遇见了一位功利的老师,难道不是一场悲剧吗?

  “认真”二字值得推敲。吴非老师有一句话振聋发聩:一所学校最怕有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兢兢业业。如果方向是错的,走得越快则距离目标越远。如果方法是错的,我们越“认真”反而错的越离谱。缺乏专业与理性的“认真”或是“兢兢业业”,不要也罢。“为别人而活”也要细看这“别人”究竟是谁。若是学生,则教师可能成为爱与奉献的榜样教师,也可能成为倾轧学生学习热情、杀鸡取卵式追求成绩的典型代表。若这“别人”是行政权威的代表,则教师只会与“精神职称”背道而驰,与诗意课堂、温润行走渐行渐远。

  我们教师在教学的闲暇里,是否也该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:我是愚蠢的老师吗?我为谁而活?

  认真地寻找自己

  没有爱就没有伤害。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爱情,同样适用于教育。每一个深爱教育、深爱学生的人,都极有可能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“伤害”。王老师便是这样。

  做临时代课教师的那段昏暗时光里,小心翼翼地包裹住那颗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,行走在荆棘遍地却也能够看到花开的田园。直到那份用心祈祷的安宁被一个尖锐的响亮刺破,自尊心被践踏,敏感的心里布满伤痕。彼时,那片葱郁的小树林便是疗伤的场所。一首首小诗,写给随风摇曳的树叶,一篇篇散文,读给叽叽喳喳的鸟儿。一串串文字,仿佛治病的良药,将王老师心中的创伤清理、包扎、治愈。

  经过艰涩的复读、考学,以正式在编教师的身份重新回归学校的王老师,再次受到捉弄,不但被分配到最偏远的联中,而且没有属于自己的班级,只能在校办工厂干零活。后来机缘巧合,他才得以接手一个“烂班”回归正式的课堂。这样的境遇,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。随便哪一段经历都可以成为摒弃教学、放弃成长的借口。但是他没有这样做。

  无数次,他为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化而眉头紧皱,为他写下篇篇饱含浓浓关怀的文章;数不清的夜晚,他为教育里的困顿而彻夜不眠,敲击出的文字铿锵有力、掷地有声。王老师借由教育叙事写作,让那段迷惘的时光里透出明媚的光芒,为无数像他曾经那样不知所措的教师指明了一条成长的新路径。王老师的教育专栏文章,篇篇鞭辟入里,最具高度和深度,让读到的人耳目清醒、充满勃发的勇气与力量。

  王老师用文字来记录那些喜悦与疼痛,梳理、沉淀,继而借着文字的力量让改变发生。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,通过专业写作走上研究之路,慢慢地寻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  认真地成为自己

  王老师在《从教书匠到教育家》这篇文章里指出,教师应该让心中的那个自己慢慢地爬上豆蔓,一直爬到豆蔓伸到的云彩上面,再拨开云朵看看下面自己的生活。那样才能够清晰地看待自己,找到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。

  阅读王老师的四本书,仿佛穿行于四季,品味到四时不同的景色。《寻找不一样的教育》宛如春天里的小诗,沉静、温暖的文字不仅将教育故事娓娓道来,并且简明而深刻地指导我们书写教育故事。《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》好似夏天的雨,热烈、酣畅、痛快,文字铿锵有力,对教育现象透彻分析,涤荡、瓦解了读者心中关于教育、关于成长的艰难与困惑。《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》笔触更加平实而厚重,王老师通过专业写作而走上研究之路的过程,仿佛春花酝酿为秋实——丰硕收获是对艰辛付出最好的回答。《做有故事的教育》则仿佛冬日雪后初晴。冬的寂静辽远,雪的厚重真纯,晴的明媚开朗,尽在其中。阳光的照耀让皑皑白雪闪耀着迷人的光芒,在不易发觉的地方,雪水开始融化,无声地滋养着更多“草根”在即将到来的春天里,“青草漫坡”……

  王老师的四本书,鲜明地诠释着他如何一步一步从“教书匠”走向“教育家”。从贴地而行的“草根”,慢慢地找到“教育叙事”这条豆蔓,坚持不懈、笔耕不辍,一直往上爬,然后站在云朵上面审视自己的教育与研究,直到找到自己的教育主张——叙事教育。

  四本书,见证着王老师从“认真为别人而活”到“认真寻找自己”,再到“认真成为自己”的成长历程。之于王老师,是二十年来深入思索、沉静积淀的厚积薄发,是文字当枪,与疼痛、挫折奋力抗击的感人励志,亦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持之以恒。之于读者,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,一份精妙的成长指南。而我作为无数读者中平凡、普通的一位,虽不聪慧,反复熟读,“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”;继以精思,“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”,竟也捕捉到精神的一缕光亮,窥探出成长的一丝真谛。

  大概成长的秘密里,藏有“认真”二字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news/220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