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党团范文 > 党性分析 > 正文

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

【www.citswd.com--党性分析】

  一、教材分析

 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。本册教材中的课文,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。第二单元的主题为“童年趣事”,文体为记叙文,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。这样安排,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,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。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,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,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。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,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,读来回味无穷。

 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。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“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,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”。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,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,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,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。

  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。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,可以说《朝花夕拾》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,文章状物、叙事、写人都真切具体。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,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。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,本课为第二课时,探究“百草园”的景物描写。

 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:

  知识与技能:能找出“百草园”中纷繁多样的美景;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、选词、选事的特点,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,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。

  过程与方法:紧扣教材,运用联系比较法,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;运用拓展延伸,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。

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培养热爱自然,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。

  教学重难点:能通过对比阅读,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,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。

  二、学情分析

  本单元的主题是“童年趣事”,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“金色年华”相映成趣。初一学生对“童年”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,通过阅读课文,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。

 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,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《春》、老舍的《济南的冬天》等写景抒情散文。与它们不同的是,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,同时,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。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,喜欢好玩、感性、形象的文本。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,从能知道景物“写的美”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“为何美”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。

  三、教学模式

 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,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。共分以下四个环节:

  (一)激趣导入,明确目标

 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,触及重点。同时进行比较联系,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,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,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。

  (二)品读课文,整体感知

  通过诵读、品读,使学生整体感知“百草园”中的景物,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。

  (三)研读课文,质疑问难

 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,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。通过教师设问质疑,学生讨论探究、思考作答、分享矫正,教师梳理提炼,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。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、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
  (四)总结内容,当堂练习

 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,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,结合板书内容,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。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,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,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,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,及时巩固所学技能。

  四、教学设计

 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模式,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:

  (一)导入课题(1分钟)

 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:鲁迅先生一向以“横眉冷对”的形象示人。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。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,有青山绿水、白云蓝天。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“百草园”,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。

  设计意图: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,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,激发学习兴趣。

  (二)初步感知(4分钟)

 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“百草园”的段落,并找出作者在“百草园”中写了哪些景物,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“百草园”?

  通过诵读、品读、思考,学生得以明确: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,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,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、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。

  设计意图: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,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。

  (三)含英咀华(15分钟)

  在这一部分中,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《鲁迅的故家》节选,来看一看同样是写“百草园”,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,两者有何不同,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。

  通过思考讨论,学生得以明确: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。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,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,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,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。在鲁迅的眼中,“百草园”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,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。另外,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,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,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,它们让“百草园”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。

  设计意图: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,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。

  (四)有我之景(15分钟)

  在这一部分中,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,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。

 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:作者在“百草园”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,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?

 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。

  于是,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,对比阅读朱自清的《春》,讨论“百草园”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?

  通过思考讨论,学生得以明确:《春》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,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,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,而“百草园”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,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。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,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,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,“百草园”是作者的回忆城堡。

  设计意图: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,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。

  (五)课堂小结(2分钟)

 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,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、选词、选事的景物描写,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“童话世界”、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“生命磁场”,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“精神家园”,在这样的世界中,心灵、感官、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,“百草园”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。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,暮色苍茫中, 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,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,为现实中伤痕累累、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。

  设计意图: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,提升主题。

  (六)阅读训练(8分钟)

  在这一部分中,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《呼兰河传》中的景物描写,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,当堂点评。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,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,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,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。

  设计意图: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,尝试应用。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,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。

  五、板书设计

 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,清晰地表现出赏析“百草园”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,以及写作特点。

  六、课堂评价

 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,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,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,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,一是在新授过程中,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,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,通过品读课外语段,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。

  七、资源开发

 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《鲁迅的故家》节选,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节选,以及萧红的小说《呼兰河传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。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“百草园”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,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。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。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,在此不再一一赘述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citswd.com/dangtuanfanwen/24387.html